欢迎来到石家庄市动物园

鸟语林

分类:动物家园 发布时间:2019-12-24

白鹳
学    名:Ciconia ciconia;Ciconia boyciana
英 文 名:White Stork
分类地位:脊索动物门,鸟纲,鹳形目,鹳科,鹳属
保护级别:
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 2016年 ver 3.1
分布区域:分布于欧洲,非洲西北部,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
生活习性: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、草地和沼泽地带。其食性广,包括昆虫,鱼类,两栖类,爬行类,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。性机警而胆怯,如有入侵者,常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恐吓行为,即通过上下嘴的急速啪打,发出一种“嗒嗒嗒”的嘴响声。白鹳是迁徙性鸟类,主要迁往热带非洲和印度次大陆一带越冬。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迁离繁殖地,春季于3-4月离开越冬地。4月中旬产卵,每窝产卵4-6枚,孵卵期31-34天。60-63日龄以后才随亲鸟飞离巢区觅食,不再回窝。
夜鹭
学    名:Nycticorax nycticorax
英 文 名:Night Heron
别    称:水洼子、灰洼子、星鸦、苍鳽
分类地位:鹳形目,鹭科,夜鹭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欧洲大陆、非洲、马达加斯加,往东经小亚细亚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亚洲中部、南部,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、朝鲜和日本
生活习性: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、水塘、江河、沼泽和水田地上。喜结群,常成小群于晨、昏和夜间活动,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,身体呈驼背状。主要以鱼、蛙、虾、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体形较粗胖,颈较短;嘴尖细,微向下曲,黑色,枕部披有2-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,下垂至背上,极为醒目。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的夜鹭种群全为夏候鸟。通常于3月中下旬迁到北部繁殖地,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。常常在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。飞翔时2-5只排成一行,边飞边鸣。繁殖期在4-7月,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,每窝产卵3-5枚,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,以雌鸟为主,孵化期21-22天。雏鸟晚成性,30多天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。
小白鹭
学    名:Egretta garzetta
英 文 名:Little Egret
别    称:白鹭、白鹭鸶、白翎鸶、春锄
分类地位:鹳形目,鹭科,白鹭属
保护级别:
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名单附录Ⅲ物种
分布区域:分布于非洲、欧洲和亚洲一带。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、江苏沿海中部地区及台湾和广东、海南。
生活习性:喜稻田、河岸、沙滩、泥滩及沿海小溪流。喜集群,常呈3-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。常一脚站立于水中,另一脚曲缩于腹下,头缩至背上呈“S”状,长时间呆立不动,或漫步走动。以各种小鱼、黄鳝、泥鳅或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,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。夏羽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,状若头后的两条辫子,肩和背部着生羽枝分散的长形蓑羽,一直向后伸展至尾端,冬羽则全身乳白色,无矛状羽。繁殖期3-7月,通常结群营巢于高大的树上,每窝产卵3-6枚,孵化期25天。雏鸟晚成性,出生时没有羽毛,因此雌雄亲鸟轮流抱窝,为雏鸟保温或遮荫,共同育雏。
大白鹭
学    名:Egretta alba
英 文 名:Egret
别    称:白鹭鸶、鹭鸶、白漂鸟、大白鹤、白庄、白洼、雪客
分类地位:鹳形目,鹭科,白鹭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海滨、水田、湖泊、红树林及其他湿地。只在白天活动,步行时颈劲收缩成S形,站立时头亦缩于背肩部,呈驼背状。以甲壳类、软体动物、水生昆虫以及小鱼、蛙、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,边走边啄食。繁殖期每年5-7月,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,多集群营群巢,1年繁殖1窝,每窝产卵3-6枚,多为4枚,孵化期25-26天。
卷羽鹈鹕
学    名:Pelecanus crispus
英 文 名:Dalmatian Pelican
别    称:
分类地位:鹈行目,鹈鹕科,鹈鹕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分布区域:分布于欧洲东南部、非洲北部和亚洲东部一带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内陆湖泊、江河与沼泽,以及沿海地带等。喜群居。鸣声低沉而沙哑。喜群居和游泳,但不会潜水,也善于在陆地上行走。颈部常弯曲成“S”形,缩在肩部。以鱼类、甲壳类、软体动物、两栖动物等为食。迁徙在三月,繁殖期为每年4-6月。营巢于近水的树上。每窝产卵3-4枚,孵化期约30-32天。
粉红背鹈鹕
学    名:Pelecanus rufescens
英 文 名:Pink-backed Pelican
分类地位:鹈行目,鹈鹕科,鹈鹕属
保护级别:
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分布区域: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(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、撒哈拉沙漠(北回归线)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。
生活习性:相比其他鹈鹕体型略小。羽色为灰白色,背部具浅的粉红色。嘴上部黄色,喉囊通常偏灰色。善于游水和飞翔。即使在高空飞翔时,漫游在水中的鱼儿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。繁殖期成鸟头部具有长的繁殖羽。
苍鹭
学    名:Ardea cinerea
英 文 名:Grey Heron
分类地位:鹳形目,鹭科,鹭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非洲、马达加斯加、欧亚大陆
生活习性:苍鹭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。栖息于江河、溪流、湖泊、水塘、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。主要以小型鱼类、泥鳅、虾或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常单独涉水于水边浅水处,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,并常以一脚站立,另一脚缩于腹下。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,颈缩成‘Z’字形,两脚向后伸直,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。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,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,状若辫子,颜色为黑色。成对或成小群活动,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,有时亦与白鹭混群。繁殖期为4-6月,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。每窝产卵3-6枚,其中以5枚居多。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,孵化期25-26天。雏鸟晚成性,大约经过40天左右雏鸟才能飞翔和离巢。
白鹈鹕
学     名:Pelecanus onocrotalus
英 文 名:Eastern White Pelican
别    称:犁鹕、淘河、塘鹅、鹈鹕
分类地位:鹈形目,鹈鹕科,鹈鹕属
保护级别:
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分布区域:分布在欧洲南部、非洲大部分国家、亚洲中部和南部等地;中国新疆(天山西部,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,塔里木河流域),青海湖。
生活习性:主要栖息于湖泊、江河、沿海和沼泽地带,以鱼类为食。常成群生活,善飞行,亦善游泳。飞行时头向后缩,颈弯曲成S形,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,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,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。在水中游泳时,颈常曲成乙字形,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。成群在一起营巢。营巢于湖中小岛和湖边芦苇浅滩、河流岸边和沼泽地上。繁殖期4-6月,每窝产卵2-3枚。春季于3-4月,秋季于9-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。
蓑羽鹤
学 名:Anthropoides virgo
英 文 名:Demoiselle Crane
别 称:闺秀鹤
分类地位:鹤形目,鹤科,蓑羽鹤属
保护级别:
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分布区域: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等省(繁殖地),迁徙地见于河北、青海、河南、山西等省;越冬地在西藏南部。
生活习性:通体蓝灰色,眼先、头侧、喉和前颈黑色,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极为醒目,喉和前颈羽毛也极度延长成蓑状,悬垂于前胸。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、草甸沼泽、芦苇沼泽、苇塘、湖泊、河谷、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种环境中,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、虾、植物嫩芽、叶等食物为食,边走边食。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,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动,性胆小而机警,善奔走,飞行时呈“V”字编队,颈伸直,叫声如号角似灰鹤,但较尖而少起伏。春季于3月中旬到达吉林西部繁殖地,3月末4月初到达黑龙江和内蒙呼伦贝尔盟。秋季于10月中下旬南迁,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。繁殖期4-6月,一雄一雌制。通常不营巢,直接产卵,每窝产卵1-3枚,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,孵化期30天。雏鸟早成性,孵出后不久即能站立或行走。
赤嘴潜鸭
学    名:Netta rufina
英文名:Red-crested Pochard
别    称:红嘴潜鸭
分类地位:雁形目  鸭科  
保护级别:列入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二级
分布区域: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、亚洲中部
生活习性:栖息在有水边植物和水较深的淡水湖泊。主要通过潜水取食,也常尾朝上、头朝下在浅水觅食。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。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嫩芽、茎和种子,有时也到岸上觅食青草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种子或草子。
白鹤
学 名:Grus leucogeranus
英 文 名:Siberian Crane
别 称:西伯利亚鹤、黑袖鹤、修女鹤、雪鹤
分类地位:鹤形目,鹤科,鹤属
保护级别:
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
分布区域:在世界范围内,白鹤有3个分离的种群,即东部种群、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;
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,在长江中下游越冬;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繁殖,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;
西部种群在俄罗斯西北部繁殖,在里海南岸越冬
生活习性:是大型涉禽,略小于丹顶鹤,体长130-140厘米。站立时通体白色,飞翔时,翅尖黑色。
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、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。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最特化的鹤类,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,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。常单独、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,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,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。主要以苦草、眼子菜、苔草、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,也吃水生植物的叶、嫩芽和少量蚌、螺、软体动物、昆虫、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。性胆小而机警,稍有动静,立刻起飞。飞行时成‘一’字或‘人’字队形。每次采食时间保持在20分钟左右,采食时常将嘴和头沉浸在水中,慢慢地边走边采食,并不时抬头观望四周。白鹤是单配制,5-6月繁殖,每窝产卵1-2枚,孵化期30-31天,雏鸟约3个月离巢。
疣鼻天鹅
学 名:Cygnus olor
英 文 名:Mute Swan
别 称:瘤鼻天鹅、哑音天鹅、赤嘴天鹅、瘤鹄
分类地位:雁形目,鸭科,天鹅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欧洲、北非、亚洲中部与南部。
生活习性:因前额有一块瘤疣突起,因此得名。主要在水中生活,游泳时颈部弯曲而略似 "S"形,性机警,视力强。栖息于湖泊、江河或沼泽地带,常成对或呈家族群活动。飞行时很少发出叫声,故又得名 “无声天鹅”。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,在芦苇丛中营巢,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构成,内铺杂草和绒羽。夏季产卵5-7枚,是天鹅中产卵最多的一种。由雌性完成孵化,孵化期35-36天。双亲共同喂育雏鸟。
丹顶鹤
学 名:Grus japonensis
英 文 名:Red-crowned Crane
别 称:
分类地位:鹤形目,鹤
保护级别:
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一级
分布区域:分布于中国东北、蒙古东部、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、朝鲜、韩国和日本北海道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开阔平原、沼泽、湖泊、草地、海边滩涂、芦苇以及河岸沼泽地带。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,主要以鱼、虾、水生昆虫及水生植物为食。每窝产卵2~4枚,孵化期30-33天。寿命可达50-60年。
黑鹳
学 名:Ciconia nigra
英 文 名:Black Stork
别 称:
分类地位:鹈形目鹮科
保护级别:
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一级
分布区域: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。
生活习性:性孤独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,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。白天活动,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。不善鸣叫,活动时悄然无声。性机警而胆小,听觉、视觉均很发达。繁殖期为4-7月,一年繁殖一窝,每窝产卵4-5枚,孵化期31天。寿命可达二三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