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石家庄市动物园

鹦鹉馆

分类:动物家园 发布时间:2019-12-24

亚马逊鹦鹉
学    名:Amazona
英 文 名:Amazon parrot
别    称:亚马逊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亚马逊鹦鹉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中美洲、南美洲和墨西哥。
生活习性: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中型鹦鹉。主要栖息于低地的林区、山区等。通常成对活动,有时聚成大群。最喜食无花果、其次是浆果、坚果等。早晨和傍晚常发出嘈杂的鸣叫声,体质强壮,破坏性强,喜欢啃咬物件,喜欢沐浴或喷雾方式的沐浴、兴奋时会竖起颈背部分羽毛。在树洞里筑巢,每窝产卵3-4枚。
葵花鹦鹉
学    名:Cacatua galerita
英 文 名:Sulphur-crested Cockatoo
别    称:大葵花凤头鹦鹉、大葵花鹦鹉、葵花巴丹
分类地位:脊索动物门,鸟纲,鹦形目,凤头鹦鹉科,Cacatua属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列入《华盛顿公约》附录 二类保护级别
分布区域:分布于澳洲的北部、东部与南部,塔斯马尼亚和印尼的一些岛屿。
生活习性:头顶有黄色冠羽,愤怒时头冠呈扇状竖立起来,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。栖息于森林,林地和农田耕地等。群居。食物包括种子、壳类、浆果、昆虫等。语言能力一般,喙的力量强大,需要养在金属笼子中。羽粉较多,需要定期沐浴。叫声嘈杂。繁殖期在澳洲南部是8-1月,北部是5-9月,一窝通常2枚,孵化期25至27天。
折衷鹦鹉
学    名:Eclectus roratus
英 文 名:Eclectus roratus
别    称:红胁绿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折衷鹦鹉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、新几内亚、澳大利亚等地区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低地森林当中。是典型的攀禽,通常成对活动,繁殖期聚小群,属于留鸟。是所有鹦鹉中两性外表差异最明显的种类,雌鸟鲜红色的羽色与雄鸟亮眼的绿色形成强烈对比。警戒心强,在树上觅食,主要食物是水果、嫩芽、花与花蜜、坚果、种子等。
鵎鵼(tuó kōng)
学    名:Ramphastos toco
别    称:巨嘴鸟
分类地位:鴷形目,巨嘴鸟科,巨嘴鸟属
分布区域:南美洲热带森林中,尤以亚马逊河口一带为多。
生活习性:鵎鵼为中型攀禽,外形略似犀鸟,喙极大,但重量较轻,边缘有锯齿,多具鲜艳彩色花饰。羽色鲜艳,以黑色为主。成小群活动,群体活动中,总有一只鸟担任哨兵,高度警惕地守卫在鸟群周围。杂食性,但主食浆果。以树洞营巢。色彩艳丽和惊人的大喙使其观赏价值极高。
小绯胸鹦鹉
学    名:Psittacula alexandri
英 文 名:Red-breasted Parakeet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鹦鹉属
保护级别:
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分布区域: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,印度北部、中国广西、广东及海南岛、泰国等,再到印尼的婆罗洲南部与瓜哇。
生活习性:多栖息低山地区和山麓常绿阔叶林中。常十余只至数十只成群活动,善于飞行和攀缘。主要食物是植物种子、花朵等。繁殖期3-5月,每窝产卵3-4枚,孵化期28天。
大绯胸鹦鹉
学    名:Psittacula alexandri
英 文 名:Red-breasted Parakeet
别    称:鹦哥,四川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鹦鹉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华盛顿公约》附录Ⅱ
分布区域:分布于中南半岛各国到马来西亚中部。
生活习性:主要栖息于海拔不高的山麓林带,群居,日行性,夜间与八哥、鸦类混群栖于树上,留鸟。树栖,善攀缘,嘴脚并用,沿直线飞行,喜鸣叫,声音响亮、粗厉,性温顺,易于饲养,经训练能仿人言。以坚果、浆果、嫩枝芽等为食。在树洞筑巢,每窝产卵3-4枚,孵化由雌鸟承担,孵化期为28天。
灰鹦鹉
学    名:Psittacus erithacus
英 文 名:Grey Parrot
别    称:灰鹦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非洲中部及西部。
生活习性:通常栖息在低海拔地区及雨林。群居性,喜爱在近河流与湖泊边的树上或棕榈树上栖息。两趾向前两趾向后,适合抓握,鸟喙强劲有力,可以食用硬壳果。喜攀爬,不善飞翔。主食各类种子、坚果、水果、花蜜、浆果等。说话能力强,天资聪颖,智商高,以擅长模仿人语闻名。一夫一妻制,通常一窝产2-3枚卵,孵化期28至30天。
黑顶吸蜜鹦鹉
学    名:Lorius lory
英 文 名:Black-capped Lory
别    称:黑顶鹦鹉、黑帽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Lorius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。
生活习性:喜爱栖息在森林及其边缘带,沼泽林地、开阔的林地及低丘陵地区。通常成对或聚集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。主要以花粉、花蜜与果实为食物,舌尖呈刷状,方便吸食花粉。对低气温敏感,周边不低于23度。繁殖季约在5-10月间,筑巢于枯树洞内,一窝产2枚卵,孵化期约26天。
亚历山大鹦鹉
学    名:Psittacula eupatria
英 文 名:Alexandrine Parakeet
别    称:阿历山大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环颈鹦鹉族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、柬埔寨、越南等国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各种干燥与潮湿的地方,包括森林、农作物区等地。外表有点类似环颈鹦鹉,但是体型明显大得多且翅膀上有明显红斑。通常集小群生活。天然食物包含了野外与农田的种子、花、蔬菜等。繁殖季节约在11-4月间,一窝产3-4枚卵,约28天后孵化,7至8星期后羽毛长成。
琉璃金刚鹦鹉
学    名:Ara ararauna
英 文 名:Blue-and-Yellow Macaw
别    称:蓝黄金刚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黄蓝金刚鹦鹉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从南美洲大陆的北部及东北部,一直到巴拿马东部和北美洲的墨西哥等地。
生活习性:喜欢生活在平原并有河流隔离的密林里。喜欢成群活动,大多在早晨和傍晚觅食。能利用其强有力的嘴协助双脚在树上攀援,有时还用双脚抓住树枝,头部向下呈倒挂的姿势。激动的时候经常发出“嘎-嘎-嘎”的叫声,声音十分响亮,震耳欲聋。主要进食水果、坚果、各种棕榈树的果实、种子、昆虫等。每年春季和秋季繁殖2次,巢筑于树上,每窝产卵2-3枚,孵化期为34天,寿命长达30-40年。
红绿金刚鹦鹉
学    名:Ara chloropterus
英 文 名:Red-and-green Macaw
别    称:绿翅金刚鹦鹉、小金刚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,金刚鹦鹉属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分布区域: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。
生活习性:生活在热带森林,野外活动通常是一对或一个家族成行,常见6-12只一群聚集,不甚活泼,但性格和善,叫声大而响亮,爱乱尖叫,咬喙力强。食物包括各种坚果、种子等。说话能力和模仿人语的能力不强。繁殖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来年5月,繁殖期具攻击性,一窝通常产2-3枚。筑巢于棕榈树上的树洞里,或悬崖的岩石洞隙或裂缝中,寿命最长可达80年。
红领绿鹦鹉
学    名:Psittacula krameri
英 文 名:Rose-ringed Parakeet
别    称:玫瑰环鹦鹉、环颈鹦鹉、月轮鹦鹉
分类地位:鹦形目,鹦鹉科
保护级别: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
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
分布区域:主要分布在亚非两大陆,从非洲北部的森林往东一直到亚洲南部的国家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各种森林和各种形态的开阔乡村地区、干燥的森林地区、草原等地区。是留鸟,常成群活动。叫声嘈杂,常常发出“嘎---嘎---”的连续叫声。飞行快而有力。以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,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、花朵、花蜜等。繁殖期为2-4月,每窝产卵4-6枚。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,孵化期22-24天。